欢迎访问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官网!
产业信息Industry information

内蒙古自治区大豆作物生产技术指导意见

更新时间:2025-04-25 16:20:48 点击次数:163 次

  为全面提升大豆春播质量,夯实单产增长基础,各地要聚焦“构建高产群体、强化产能根基”核心任务,以“良田打底、良种支撑、良技赋能、良机配套、良制保障”五维协同为导向,统筹推进精细整地、适墒播种、精准管理等关键环节。重点把握土壤墒情动态监测,科学实施差异化整地作业,推广标准化播种技术规程,强化农机农艺深度融合,确保苗全苗齐苗壮,着力构建高产稳产群体结构,为大豆规模化单产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。

  一、合理轮作+精细整地

  在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基础上,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米-米-豆、米-豆轮作。采取轮作的地块,要根据前茬作物种类及用药情况,防止除草剂药害发生。无法避免重茬时,可通过深耕整地、更新品种、种子包衣、合理密植、均衡施肥、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方式减少重茬危害。秋整地起垄地块,在土壤化冻3-5厘米时,进行顶凌镇压,防止跑墒。秋整地未起垄地块,已完成秸秆翻埋或深松作业的,可在土壤化冻5-7厘米时开展耢地封墒作业,土壤化冻12-15厘米时采用重耙或重耙与旋耕联合作业,再起垄、镇压,达到待播状态。未进行秋整地的地块,对于土壤墒情适宜、达到整地标准的,待土壤化冻15-18厘米时,深松、耙、耢、起垄、镇压连续作业,避免跑墒。秸秆覆盖免耕播种地块,在播种前进行一次秸秆和根茬粉碎作业,使其均匀分布在垄沟内。干旱地块要少动土,采取少耕或免耕的方式灭茬播种或原垄种。低洼积水地块要及时排水降渍,确保在土壤宜耕期内完成整地作业。

  二、精选良种+种子处理

  根据积温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优质高产、抗逆、广适性强的品种或高油、高蛋白等专用品种,杜绝越区种植。播前进行种子精选,剔除病粒、瘪粒、破损粒,确保种子纯度和净度。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,选择适宜的种衣剂包衣,可使用以咯菌腈+精甲霜灵为主要成分的大豆种衣剂或宁南霉素水剂防控大豆根腐病;噻虫嗪与其他杀虫剂混用防治根蛆、蛴螬等地下害虫及孢囊线虫病。种衣剂和药剂拌种用量要严格按产品说明书使用。在临近播种时用大豆根瘤菌剂拌种,拌后24小时内播种。

  三、高质量播种+合理密植

  在5-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8℃时即可播种。除了地温适宜外,还要结合土壤水分状况,做到因地制宜,灵活掌握,确保大豆播在适播期。凡是墒情适宜,地温达到播种条件的,一定要适时早播、抢播。干旱地块,可采用适时“抢墒”、深种浅盖“接墒”和坐(滤)水种“造墒”等技术播种。条件允许的可原垄免耕种植。春涝地块,不能湿耕湿种,可在散墒后适时晚播密植,播种时可采取大垄种植,适当浅播浅种,并隔天轻镇压,促进早出苗。播种要严把质量关,做到精细播种、用种精量、下籽均匀、深浅一致、覆土严密。围绕增密、保苗,因地制宜选择大垄高台、垄三栽培,有条件的建议采用大垄密植浅埋滴灌技术。根据当地积温条件、土壤肥力、降雨量、施肥量和品种特性合理确定播种密度。极早熟区亩保苗2.2-2.8万株,早熟区亩保苗1.8-2.2万株,中早熟区亩保苗1.5-1.8万株。密植栽培,平均密度在常规栽培基础上增加10%-20%。播种需均匀无断条,机械垄上播种时应对准垄顶中心,偏差为±3厘米。

  四、高效除草+中耕提苗

  提倡苗前封闭除草,在土壤温湿度适宜时,根据土壤有机质含量、土壤墒情和降雨等因素,酌情确定除草剂施用量和施药时期,可选用异丙甲草胺、乙草胺混配嗪草酮、异噁草松等。苗后除草一般在禾本科杂草3-5叶期、阔叶杂草2-4叶期茎叶喷雾处理,可使用烯草酮、精喹禾灵等。在大豆苗后茎叶除草剂喷施一周后,长势明显偏弱或受药害的,可喷施芸苔素内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辅以氨基酸、腐殖酸水溶肥,促进大豆幼苗生长。中耕是提高苗情质量的重要措施。一般进行3次中耕作业。第一次在大豆出齐苗后及时垄沟深松,间隔10-15天进行第二次中耕,封垄前完成最后一次中耕,可选择双杆尺、起垄铧、挡土板,起到散土、灭草、培土作用。

  五、科学施肥+适时灌溉

  测土配方施肥、增施有机肥、微生物菌剂、分层测深施肥相结合,适当降低化肥用量,提高肥料利用率。一般亩施化肥12-18千克,其中氮、磷、钾比例为1:1.1-1.5:0.5-0.8(纯量)。机具配套的区域建议底肥分层侧深施,上层施于种下5-7厘米处,肥量占底肥的1/3;下层施于种下10-12厘米处,肥量占底肥的2/3。积温较低的冷凉地区,适当降低下层施肥比例。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微生物复合菌剂+测土配方施肥,有机肥、生物菌肥与化肥配合使用。有滴灌条件的地块,播种后及时滴出苗水1次,开花至结荚期根据土壤墒情滴水3次,每次亩灌水量20-25立方。干旱地块,灌水间隔天数根据天气、植株长相、土壤质地与含水量确定,一般间隔7-10天。不具备滴灌条件的地块,可通过管灌、卷帘喷灌等方式,视干旱情况在大豆分枝期、花荚期、鼓粒期进行适时补充灌溉,一般灌水量为分枝至开花期30立方,开花至结荚期30-40立方,结荚鼓粒期30-35立方。

  六、病虫防控+一喷多促

  加强监测预报,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,推广高效、低毒、低残留药剂,以及对症适时适量用药+科学轮换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,减少农药施用次数,降低农药使用强度,提高农药利用率和防控效果。大豆孢囊线虫病采用合理轮作、选用抗病品种、种子包衣、药剂拌种、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措施防治;大豆根腐病采用种子包衣、浅播(播深≤5厘米)、合理密植等措施防治;大豆菌核病发生时及时拔除中心病株,带出田外销毁,或选用咪鲜胺、菌核净等药剂田间喷雾防治;大豆蚜虫可选择吡虫啉、抗蚜威等药剂防治;红蜘蛛可选择毒死蜱、阿维菌素、甲维盐等药剂喷雾防治;食心虫可选择高效氯氟氰菊酯喷雾。在大豆花荚期、鼓粒期,视大豆长势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、尿素、钼酸铵、硫酸亚铁、多元微肥、杀虫剂、杀菌剂等,增加叶片营养,保花、保荚、增粒重,实现一喷多效。密植、土壤肥力高或施肥量大等易出现旺长地块,可在开花初期喷施烯效唑等化控剂进行控旺处理。

  七、适期收获+科学储存

  大豆适期收获需结合地块条件与天气状况动态调整。正常地块大豆叶片完全脱落,豆粒归圆,茎、荚果和籽粒均呈现原有品种色泽,手摇植株发出清脆响声,籽粒含水量低于16%机械收获;倒伏大豆、渍涝地块大豆,应根据天气情况、受灾情况,因地制宜收获;如临近有连续阴雨天气,或品种存在易炸荚、倒伏等情况,应适当提前抢收。机械收获后的大豆,应立即开展机械清粮工作,及时剔除豆杆、豆荚、豆皮等杂质。除杂后及时晾晒,充分干燥以降低水分。晾晒后的大豆必须摊开冷却后再入库贮藏。此外,新入库的大豆存在后熟现象,呼吸旺盛,大豆堆内易积聚湿热,且正值气温下降季节,极易产生结露现象,因此在大豆入库3-4周左右,需适时通风,以此散热散湿,增强大豆的耐藏性。


来源: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

联系我们
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6号恒华国际商务中心A座807室
电话:(010) 82106672
邮箱:csiachina@126.com

京ICP备19044408号-1
技术支持:巨耀网络
版权所有:中国大豆产业协会